產品中心
交通氣象監測站當算法判定 “結冰風險達標” 后,交通氣象觀測站會啟動分級預警機制,將預警信息精準推送至 “養護部門、交通管理部門、司乘人員” 三類關鍵對象,確保預警能快速轉化為 “防冰行動”,而非停留在數據層面。
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站算法還會結合周邊氣象數據進行修正:若區域氣象站預報 “未來 1 小時有小雨”,算法會考慮降雨對路面濕度的疊加影響,將預計結冰時間再縮短 20 分鐘;若預報 “未來有大風”,則會因風力加速路面水分蒸發,適當延長預計結冰時間。這種 “實時數據 + 歷史模型 + 周邊預報” 的三重計算,讓結冰預判更貼合實際路況,避免 “一刀切” 的粗略判斷。
自動交通氣象站路面狀態識別,傳感器通過 “高頻電磁波反射技術”,分析路面的 “介電常數”(不同物質的介電常數差異顯著:干路約 3-5,濕路約 20-30,結冰路約 3-8),能精準區分 “干路、濕路、積雪路、結冰路” 四種狀態。即使路面只有薄薄一層 “暗冰”(肉眼難以分辨),傳感器也能通過介電常數的突變(從濕路的 25 降至結冰路的 6),在 10 秒內識別并記錄,避免因 “肉眼看不見” 導致
交通自動氣象站路面濕度監測,傳感器通過 “電容式測濕原理”,檢測路面表層的含水量:當濕度超過 90% 時,說明路面已形成水膜(可能是降雨、融雪或露水導致),此時若路面溫度持續下降,水膜會逐步從 “液態” 向 “固態” 轉化。例如,冬季清晨路面濕度達 95%、溫度 1℃時,傳感器會立即標記 “高濕 + 低溫” 的風險組合,為后續預警埋下伏筆。
公路交通氣象站路面溫度監測,傳感器內置的 “紅外測溫模塊” 能實時采集路面表層(0-5mm 深度)的溫度,精度可達 ±0.5℃—— 這是判斷結冰的基礎:當路面溫度持續低于 2℃時,空氣中的水汽或降雨就有凝結成冰的可能;若溫度降至 0℃以下,結冰風險會呈指數級上升。與普通氣象站監測的 “空氣溫度” 不同,路面溫度受地面輻射、車輛摩擦等因素影響,可能比空氣溫度低 3-5℃(如冬季橋面因空氣流通快,路
交通公路氣象站實現結冰預警的第一步,是通過嵌入式路面狀況傳感器,直接 “觸摸” 路面的微變化,捕捉結冰前的關鍵物理信號。這類傳感器并非簡單安裝在路邊,而是部分嵌入公路表面(與路面平齊),能直接監測與結冰密切相關的三大核心參數,避免因 “隔空監測” 導致的數據偏差。